牛场故事


  1973年,为了给农业科研种植业积攒农家肥,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在石家庄市郊建奶牛场。首批从北京农场局北郊牧场引进了60多头黑白花奶牛。经过几年自繁自育,1980年,牧场达到200头规模。在这期间,农科院发现市民越来越喜欢喝奶,这个市场需要开拓。于是牧场开始转型专心养牛。

  1985年开始,牛场开始狠抓两病净化,并且主动跟石家庄动物检疫站和石家庄防疫站合作,那年7月刚中专毕业的张新同就分配到了牛场做兽医工作。5年时间,牛场彻底净化了两病,而且奶牛场单产由4.5吨提高到了6吨,1990年达到了7吨单产,被中国奶牛协会颁发当时高产奶牛场二等奖的牌匾。尝到了甜头,牛场更加开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牛场人物

张新同场长  我只会养牛

属相 牛龄25年 毕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      业余爱好上网、读书、乒乓球

最大心愿 所有奶牛工作者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所管理的牛群健康、高产、高效益

在牛场最喜欢做的事情 观察并欣赏奶牛进食

  奶牛场工作环境艰苦,薪酬低,很多人望而却步,多数人不愿去牛场工作,去了又相继离开。80年代后期,牛奶紧缺,有人托你买牛奶都会感觉很有价值感,90年代后,养牛人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很多人改行了,但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想到曾经认真学习很多,改行便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我不愿意否定过去、否定自己。现在和当年河北省奶牛协会的人见面,只有自己是唯一毕业后在牛场坚持这么久的人,是真正牛龄最长的人。

  养牛很不容易,尤其不被人理解更难受。80年代末期,我带工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身上的牛场味,牛场工人周围的观众都熏跑了,当时心里很难受。我在结婚前谈了多次恋爱,女朋友谈着谈着就疏远了,后来只能走曲线政策在老家找对象。我在奶牛场先后做过技术员、兽医、副场长、场长,长期的工作磨练和酸甜苦辣,思想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彻底的爱上了奶牛事业,把它当作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已有了价值感。每逢半夜刮大风、下暴雨、下大雪,我就辗转反侧,像牵挂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奶牛是否受到损害,必须电话或亲自到场,证实奶牛得到了应有的照料才放心。稍有松懈,牛场产奶量和效益下降,恢复起来比较难,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这些年来,走了很多弯路,但至少对新世纪奶牛业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儿子对我说:“爸爸,你养牛这么辛苦,挣钱也不多,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呢?”我笑笑:“我只会养牛……”

风雨中成长的牛场

  上世纪70年代农科院奶牛场诞生了

  1973年,为了给农业科研种植业积攒农家肥,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在石家庄市郊建奶牛场。首批从北京农场局北郊牧场引进了60多头黑白花奶牛。经过几年自繁自育,1980年,牧场达到200头规模。在这期间,农科院发现市民越来越喜欢喝奶,这个市场需要开拓。于是牧场开始转型专心养牛。

  刚开始的时候,牛奶产量总是高不了,当时的中国奶牛协会和河北省奶牛协会比较活跃,经常组织养牛人在一起交流经验,通过与同行的接触与学习了解,牛场才发现两病严重影响了牛场的发展,虽然1980-1985年之间,牛群扩大到了300多头,是当时石家庄较大规模的牛场,但是效益却不高。

  1985年开始,牛场开始狠抓两病净化,并且主动跟石家庄动物检疫站和石家庄防疫站合作,那年7月刚中专毕业的张新同就分配到了牛场做兽医工作。5年时间,牛场彻底净化了两病,而且奶牛场单产由4.5吨提高到了6吨,1990年达到了7吨单产,被中国奶牛协会颁发当时高产奶牛场二等奖的牌匾。尝到了甜头,牛场更加开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信科学 接受新理念

  90年代初期,大多数牛场还停留在使用黄贮喂牛的时期,河北省农科院奶牛场开始使用带穗青贮喂牛,这是河北省第一批制作带穗青贮的牛场。当时很多当地老百姓不理解,甚至说牧场是“败家子”,将好好的玉米果穗埋到大坑里然后喂奶牛。而事实说明,牧场的做法

  是对的。而且这个时候,牛场已经开始有“干物质采食量”的概念,知道必须要让牛吃有营养的东西,很多养牛者喂奶牛只选用棉粕,不舍得喂豆粕,奶牛协会大力宣传“一斤豆粕换三斤奶”,农科院奶牛场毅然引进了豆粕。

  很长一段时间,养牛者都是提倡喂瓜果蔬菜,西葫芦、大白菜、豆腐渣等有什么喂什么,没有长期贮备饲草的意识,张新同他们到北京双桥农场学习后,将牛吃剩的草料加上红薯、胡萝卜、玉米熬粥给奶牛喝,因为适口性好,奶牛采食量增加,当时产奶量一度上升。

  那个年代,还很少有系统的行业培训班,当时河北没有散户奶农,基本都是国营牛场、集体牛场或者农垦系统牛场,但是奶牛经验交流会倒是经常举办,大约30个大型奶牛场经常碰头交流日常饲养管理的技术。1992年6月已经被任命为奶牛场场长、负责全面工作的张新同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收获颇厚,他总结出的精华就是“先粗后精,少喂勤添”、“抓牛先抓配、抓奶先抓喂”,那一时期,牛场进步很快。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总是会有些弯路要走”90年代后期,农科院不同研究所开始兴建奶牛场,由1个场发展到6个场,一度发展到2000头规模,当时,300头的奶牛场每年能上交30万利润,极大弥补了农业科研经费的不足。

  1995年,农科院奶牛场引进了上海阿法拉伐的鱼骨式挤奶机,是石家庄市第一个实现机械化挤奶的牛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有些弯路要走。引进挤奶机后,乳房炎发病很多,当时自配的药浴液对奶牛乳头有损伤,工人技术不熟练,随意性强,操作不规范,导致乳头过挤损伤现象。牛场一度3个月停止机械挤奶,恢复手工挤奶来调整奶牛乳房状况,请来挤奶设备公司的专家来牛场培训,同时开始推行计件工资,把产奶量、乳房炎发病率、生产记录等都和挤奶员的工资挂钩,实现管理精细化。果然,机械挤奶才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那一年, 牛场开开办了饲料加工厂,生产精料补充料,现在不但饲料厂不但能满足自己牛场的需要,还能每天销给附近牛场30吨的饲料。

  2001年,因为石家庄市区规划,牛场面临搬迁,开始征地70亩建新场。2003年,农科院奶牛场新场由北京京鹏公司设计并建设,这是京鹏公司在牧场规划上的处女作,为京鹏后期成为国内牧场设计前沿公司积累了很多经验。牧场易址后,引进了当时先进的利拉伐仿生挤奶设备。


  历经改制发展 尘埃落定

  2003年1月,科技体制改革,农科院粮油所成立“河北冀丰动物营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新同被聘为总经理。当时牛场已经发展到600多头规模,定位由单纯的发展企业转到科研辅助,开始研究探索科学饲养方式,研制饲料配方等,牛场的技术人员就是研究室的人员,并且开始承担河北省科技厅的项目。4月,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成立动物营养研究室,张新同被任命为研究室负责人。

  2006年1月,河北省农科院成立奶牛研究中心,张新同被任命为副主任。2008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农科院奶牛场因为良好的基地背景建设和完备的技术团队,成为第一批体系综合试验站。团队技术人员积极深入到石家庄的奶牛小区,针对奶农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带动了周边的养殖。


  将心比心 人性化管理

  牛场现在一线工人有17人,技术管理人员5名,3名后勤人员。每逢节假日,工作人员都想休假,常造成人员缺乏,领导必须带头坚守岗位,才能尽可能降低人员变动给奶牛生产带来的不利因素。人心换人心,在牛场工作的25年,张新同有22个春节都在奶牛场的生产一线度过。工人看领导带头,自然也会有动力干活。员工对牛好了,在节假日期间产奶量也不会下降。逢年过节,牛场会聚餐。平时也会举办乒乓球比赛等一些体育活动,娱乐身心。除此外,牛场还经常会发一些生活用品或者小礼品给员工。

  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考察奶业归来后,张新同深有感触。首先是DHI技术,国外非常成熟,而且利用的非常得当,而农科院奶牛场原来也参加DHI检测,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也不会真正利用检测的结果。回国后,DHI检测报告成了很重要的一份牛场反馈。另外,美国牛场的设施,虽然国内也在仿造,却总有不到位的地方,执行起来的结果也不一样。而且发达国家从事奶牛养殖业的人社会地位高,小孩从小与牛很亲近,在中国这样的情景很少见。除此外,养牛人要尽可能给奶牛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制贮优质粗饲料,定单生产带穗全株玉米青贮。

  下一步,农科院奶牛场将发挥体系试验站的职能,将牛场发展好的同时,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石家庄的奶农多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

牛场风光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919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Template_nc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