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乳业按下高速发展快进键

2017-08-15      呼和浩特日报   访问量:329 [ 字号: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首府呼和浩特的乳产业从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发展到如今牧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先进,拥有智慧乳业大数据生态平台……成就令人瞩目。
呼和浩特乳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呼和浩特乳业发展特点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立足于群众日常生活的自产自销的传统乳业。上世纪50年代初组建了大黑河奶牛场,1956年成立了回民牛奶业合作小组(随后又改为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后更名为回民奶制品总厂,是伊利集团的前身),但牛奶的产量很有限,鲜奶主要是凭出生证供应两周岁以下婴幼儿。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市民乌日根回忆说,那时在鲜奶供应点,人们每天早晨天没亮就排起了长队,等待运牛奶三轮车的到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满足群众对鲜奶及奶制品的需求,桃花食品厂、呼市红旗区种牛厂、呼市合作社公共食堂冷饮部等乳品生产加工企业相继创建成立,这些企业的成立为呼和浩特发展乳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可以说由此奠定了呼和浩特乳业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呼和浩特乳业发展的商品化阶段。为满足民众对乳制品日益增高的需求,1979年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乳业发展的政策,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方针,并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奶牛业的几项规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到1985年,奶牛养殖已经遍布全市各旗县乡镇,持续增长的奶产量让呼和浩特率先成为全国敞开供应牛奶的城市之一。乌日根说:“那个阶段市民们感受颇深的变化就是买牛奶不用凭票了,也不用再定点排队买了,每天早晚都有人骑着自行车或三轮车上门卖牛奶,1986年以后出现了瓶装牛奶,订奶人家门口挂一个小奶箱,每天有送奶工送来玻璃瓶装的牛奶,喝牛奶更方便了。”
“智慧乳都”建设为乳业发展助力
2008年后,呼和浩特加快了乳业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奶业发展进程,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升,乳业生产重心开始从高产向优质转化。为切实保证乳制品生产全产业链的优质、可持续发展和信息的畅通共享,呼和浩特开始了“智慧乳都”建设。
2013年底,蒙牛乳业推出国内首款二维码可追溯牛奶,借助百度云技术与原有的二维码追溯系统相结合,打造出全新“云端牧场”,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盒上的二维码,不仅可追溯到产品源头牧场的信息,还可以实时观看牧场、工厂生产全过程的视频信息,清晰了解该企业生产技术和全产业链管理体系。
20146月,伊利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对接国家平台,打通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对乳制品更为放心。
201510月,中国乳业大数据平台在呼和浩特上线启动,该平台共包含大数据研究中心、交易中心、培训中心、创客中心、可视化中心五大中心和乳业大数据分析交易平台六项。平台整合政企民三方数据资源,从而实现数据聚合、打通和应用。在平台上,政府可以感知行业发展动态、企业最新需求,了解老百姓对于乳业的看法,及时调整政策;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乳业信息并得到科学、专业和权威的大数据分析指导;消费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奶源、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溯源信息,获得食品安全新体验。
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在信息时代,对于消费品生产企业,依据数据作决策才是最客观的,将所有在产业链中的企业所形成的数据汇总成乳产业的大数据,对于乳业发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因为不论企业规模如何大,要做足整个产业链的数据是绝对不可能的。大数据平台将乳业产业链上所有数据,包括健康数据、蛋白质成分数据等等所有有关的数据都整合起来,这对于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甚至任何一个从业者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呼和浩特智慧乳业的建设,不仅让乳制品质量更加有保证,也让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更加科学、理性,更加贴近消费者。
实施“奶业兴市”战略 喜获“中国乳都”称号
为进一步推动乳业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呼和浩特进行了乳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1993年,原呼市回民奶制品总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伊利公司控股青山乳业公司,成立伊利集团;1999年,蒙牛乳业成立。通过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呼和浩特乳品企业从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机制僵化的国营、集体奶牛场迅速发展成为大型乳品企业,从而奠定了“奶业兴市”的龙头企业基础。
2000年,呼和浩特提出 “奶业兴市”战略,把畜牧业上升为全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战略依据是:奶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我国奶制品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8.27%。乳业水平低,发展空间巨大;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大草原中部,居于国际“奶牛养殖带”的优势地位,有近900万亩耕地,可为奶牛提供充足的粗精饲料,符合奶源基地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奶业兴市”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市饲养奶牛农户已发展到11.2万余户,直接参与农民近45万人。而且,全市有10余万人直接从事鲜奶收购、加工、运输、经销以及饲料生产、供应、兽药和牧业机械生产经营、印刷包装等与乳业相关联的行业。2004年全国乳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663亿元,呼和浩特就占17%,达到113亿元。全市乳业发展走上了以企业为龙头、科技为动力、资源为优势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推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此时,伊利、蒙牛牛奶也已成为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深刻改变着国民的生活方式。2005年,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这一时期公司 +农户的乳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完善,出现了公司+ 养殖小区+牧场园区+奶站的模式并逐步建立乳品质量安全体系、奶业服务体系和疫病防疫服务体系。同期,企业、奶牛养殖者还自发建立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承担了普及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奶牛疫病防治等中介服务职能。
乳业进入现代化奶业发展道路
内蒙古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巴特介绍说,近年来,首府乳业生产呈现出“一稳三快”的特点。“一稳”是产能稳定,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虽遇阶段性调整,但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因过度淘汰奶牛导致牛奶产能大幅下滑的情况。“三快”是指生产结构调整快,规模化养殖比重持续增加;经营主体转化快,实现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奶牛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经营的较平稳过渡;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提高快,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单产已超过6吨。整个产业由“辐射带动”向“全面推进”转变,已进入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现代化奶业发展道路。
目前全市奶牛总存栏33万头,运营牧场数194个,规模化程度达到98%,全市奶牛养殖场中,70%以上配有卧床,75%以上饲喂青贮饲料,60%以上配有专职兽医,30%以上配备电子管理系统,68家大型专业养殖公司全部配备专业管理及饲养技术人员,65家长期进行生产性能测定,70家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按照为“养”而“种”的思路,截至2016年,全市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旗县集中连片种植苜蓿草面积达到30万亩,种植企业近90家,年产草量达到18万吨;青贮玉米播种面积达到70万亩,饲用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50万亩。对“种、养、产、销”全产业链条的精心打造,让呼和浩特乳产业发展有了质的提升,目前,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和人均鲜奶占有量、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四项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在近日发布的2017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伊利继续在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中保持稳固地位,位列全球乳业8强,蒙牛乳业今年排名上升一位,排名第10位。陈巴特认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远景的规划及政策的加速落实,位于中俄经济走廊带的乳都呼和浩特将迎来全新的开放发展机遇,两大乳企深入参与“一带一路”的实践经验,将从区域和企业层面双效驱动国内乳品产业升级,呼和浩特正阔步向“世界乳都”迈进。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2451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news_detail